本报讯记者 孙琪专户理财自诞生起就有“说不得”的纪律,一些重视专户业务的基金公司只好想尽各种办法,在产品设计、业绩、团队建设等各个方面找宣传卖点。近来,违背专户宣传禁令打擦边球的基金公司有增多趋势。
【市场现状】
规定严明却屡被忽视
在“一对多”专户理财诞生前的2009年6月1日,一份名为《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规定》就已下发各家基金公司,其第12条规定:“基金管理公司、代理销售机构不得通过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基金管理公司、代理销售机构网站除外)及其他公共媒体销售资产管理计划,不得通过违规承诺收益或承担损失等方式,或者采用虚假宣传、预测收益和商业贿赂等不正当手段销售资产管理计划。”2010年11月,《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条纪律再次被强调。
可对基金公司而言,仅仅靠客户间口耳相传根本不足以吸引足够的客户群。于是,最近经常可以见到“首只QDII"一对多"即将入市”、“某某基金一对多热销”之类报道见诸各类报刊、财经类网络,星星之火之势。曾经上海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员对记者抱怨:“领导说我们专户业绩比大多数基金公司都要好得多,规模也在业内名列前茅,但之前太低调了,以后要多多增加曝光。”
【易被误读】
信息不透明频遭“人肉”
为了宣传,某大型基金公司自做专户理财产品起就屡次“顶风作案”,在公共媒体将产品设计、募集时间、产品更新换代、产品业绩等信息介绍得淋漓尽致。一位市场人员看了相关宣传后直咋舌,“这可算将雷点踩了个遍!”
“一对多”尽管服务的对象是小众高端人群,但其被称为百万富翁的盛宴,从产品设计到业绩,本身就有许多新闻点,为投资者和媒体所关注。今年9月,《基金“一对多”刚满周岁九成亏损》被各家媒体和网络转载,但当时多数媒体都说据“不完全统计”,直至今年10月股市一波行情到来,多数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业绩转正并且大幅提升,媒体的报道也都还是据“不完全统计”。由于信息不透明,某财经网站一个“人肉”出的一对多业绩数据帖子被投资者和媒体热捧。
一个基金研究的第三方机构调研报告指出,“一对多”只对持有人披露净值。大多数人获得的信息不够全面,有一些分析甚至基于“人肉”的数据。据“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传播特征,业绩不好的“一对多”容易被人反复提及,而这些基金恰恰是极端值,并不能代表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