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破发潮再度涌现,5只创业板新股中,4只跌破发行价,天瑞仪器更是刷新了首日破发比例的纪录。今年1月以来,一、二级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新股高发让发行人享受溢价收益,而股民却因股价下跌造成了总计逾40亿元的投资损失。
发行时“烫手” 上市后“冰凉”
今年1月以来,破发的阴霾笼罩着刚刚登陆A股市场的新股,在上市的26只新股中,13只首日即跌破发行价,首日破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破发的比例不断攀升,13日华锐风电首日破发比例创下了9.59%的新高,18日风范股份达到14.4%,而25日天瑞仪器则将这一纪录推高至16.68%。
如果说一个月前“打新”还是稳赚不赔的“馅饼”,那么现在打新已经构筑了名副其实的“陷阱”。1月18日,中小板新股集体破发;25日,5只创业板新股中,4只首日出现破发;本月中旬以来上市的两只主板股票——华锐风电、风范股份也悉数破发。由此可见,“打新”赔钱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00年以来,共有42只股票出现首日破发的情况,其中39只股票是2010年以后上市的,近一年的高价发行创造了逾九成的破发股。而且,首日破发的现象正呈现蔓延的趋势,1月首日破发股多达13只,创下单月破发数量之最,且首日破发比例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目前A股市场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发潮。
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如今新股上市的“冷”衬托了IPO发行的“热”。2010年7月,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只有42.83倍,经过了短短半年的时间,今年1月份的平均发行估值已经膨胀至75倍以上。2010年7月初时的创业板指数是914点,而目前为979点。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新股发行估值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小盘股指数的变动幅度,一高一低折射出了高价发行的“疯狂”。
市场人士指出,破发现象的集中爆发有近期大盘持续回调的原因,不过更主要的是新股发行市盈率越来越高,已经严重透支了股市的承受能力,矛盾激化将不可避免地催生破发潮的涌现。
发行人赚了股民赔了
当前,IPO发行频受热捧,而上市后却屡遭冷遇,这就造成了新股高发让发行人享受溢价收益,而让股民承担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局面。
1月份上市的26只股票中,按照最新收盘价计算,已经有21只跌破了发行价,占总数的85%。这21只破发的新股原本预计募集资金合计为94.98亿元,而发行过后,仅超募资金就高达192.43亿元。想要1元钱,却意外得到了3元钱,对于新股发行人而言,超募已经不再是多收了三五斗那么简单。
不过有赚就会有赔,高价发行欠下的债,亦不可避免要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还。21只破发股的募集资金总额为300.82亿元,而按照最新收盘价计算,市值总额已经缩水至258.12亿元,也就是说,破发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造成了42.70亿元的损失。
泛滥的高价发行给股市带来的冲击远不止这些,众多“高价”新股上市不断拉高了小盘股的估值水平,这使得投资者在避险情绪的影响下纷纷回避小盘股,缺少了资金推动,市场波动也有所加剧。1月以来,大盘的调整催化了市场风格的转换,尽管大盘蓝筹股难以引领市场走强,不过表现却明显抗跌,反倒是此前一路高歌的小盘股处境不妙,高股价和高估值正在对其造成双杀。
值得关注的是,高成长性是支撑小盘股高估值的基础,不过在通胀压力不断增加,以及国内货币紧缩政策加码的影响下,处于产业链中游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的经营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未来业绩不佳或将导致小盘股的价值回归进一步深化。
当然我们注意到,日渐普遍的破发现象让一级市场出现了“降温”的信号。1月以来完成发行的新股中,华锐风电、博威合金等6只股票的中签率超过2%。而回顾整个2010年四季度,仅有大富科技和搜于特两只新股中签率在2%以上。网上中签率的急剧攀升,说明在破发频现的阴影下,投资者申购的热情早已不再。
“新股不败”回到梦醒时分
曾经,新股中签是令广大散户们足以自豪好久的一件事情,因为那不仅代表着好的运气,还意味着一个几乎确定的“大红包”。“新股不败”的神话也因此被不断强化和膜拜。然而,资本市场没有一成不变的赚钱法门,当“三高”发行愈演愈烈,当整体市场持续疲弱,往日的神话已经很难再延续。
从2010年四季度开始,新股首日“破发”的情形开始逐渐增多,进入2011年后,首日“破发”俨然成为了大概率事件。统计显示,在2011年上市的26只新股中,有13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跌破发行价,占比达到50%。本周二,有5只新股上市,除了天晟新材上涨,其余4只新股全部跌破发行价,其中跌幅最大的接近17%。
如果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当前的新股破发潮其实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进入2011年后,A股市场持续低迷,上证指数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下跌近5%,中小板、创业板的走势则更为惨烈,中小板综指和创业板指数新年以来分别下跌了14.05%和13.95%。根据历史统计,进入2000年后,新股大面积破发分别还在2003-2005年以及2008年出现过,而上述年份也均是典型的熊市年。整体市场的疲弱为新股大面积破发提供了大环境。
更具体地来看,发行价过高则是导致“破发”的最重要原因。从2011年上市的新股来看,平均首发市盈率(摊薄)超过82倍,其中最高的达到150倍,最低的也在45倍之上,而目前被市场公认的估值高地——创业板的整体市盈率(TTM)也仅有60倍。如此高的发行市盈率,明显挤压了二级市场的获利空间,使得新股们在上市之初就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买盘稀缺必然导致首日破发概率的增加。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虽然现在的新股发行市盈率较高,但如果考虑到其募资规模也会相应提高,则公司动态估值可能不高,毕竟,募集资金很可能带来生产规模和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并引发业绩的快速提升。上述分析不无道理,但有两个现实的问题需要面对:其一,募集资金从投入到产生效益,通常至少也需要一年的建设周期,而在这一年中,以目前的市场环境看,仅靠尚不确定的业绩预期或难支撑其股价。其二,在下一轮中周期增长到来之前,很难出现能够持续拉动经济大幅增长的动力,对于微观企业来说,募集资金又能真正带来多少质变?
显然,新股破发频现,源头在于与市场环境不匹配的高发行价。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只有破发的密集出现,才能倒逼发行价逐渐向合理水平回归。
然而,任何一次改变都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股发行价是企业、承销机构和投资者三方博弈的结果。在这场博弈中,投资者其实还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企业融资规模最大化的诉求仍将在发行价的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无论如何,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游戏的最终决定者还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尊重市场也必将成为市场参与者的唯一选择。相信随着发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随着更多着眼未来的上市公司出现,当前的“破发”终将成为下一次美丽蜕变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