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一五”,变化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还有中国的投资环境。
对跨国公司来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在中国享受的“优惠”越来越少;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遭遇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强大。去年底,我国全面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税制,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上享受了20多年的“超国民待遇”被彻底终结。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提升,资源环境约束在不断强化。走进“十二五”,中国还会是跨国公司青睐的投资乐土吗?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记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许多跨国企业老总,从他们的访谈中感觉到,跨国公司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看到的是无限商机,中国仍将是他们重视的投资市场。
“十一五”业绩显著,跨国企业分享改革开放成果
力拓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受益者。“最初的合作规模并不大,着眼的是长远发展。” 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艾博年形容当时的合作如同“种了一棵树,头几年没收获,但后来就不断收获”。
上世纪80年代,力拓与中钢集团海外合作开发矿产,拉开了力拓与中国合作的序幕。到“十一五”末,中国已成为力拓集团最大的客户,其对华销售额占集团总销售额的42%,中钢、中铝都成为其合作伙伴。
艾博年说,去年参加高层论坛时,恰逢“力拓案”闹得沸沸扬扬。“温家宝总理会见境外代表时,曾握着我的手说,‘让我们共同向前看’,这句话我永生难忘。”艾博年说,“患难见真情。只有经历些挫折,双方才能更了解,才更显示我们关系的重要性。”
中国不仅是许多跨国企业的制造基地和战略市场,更是其研发基地与人才中心。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以及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跨国公司在华创新活动更加活跃。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中心迅速发展,已达到330家,是2001年的16倍之多。这其中就有诺基亚。
“中国是诺基亚的战略市场,不仅因为中国人口多,市场大,还因为中国不仅是我们的制造基地,也是我们投入更多资源的研发基地。”诺基亚公司执行副总裁、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说,近些年,诺基亚致力于将中国发展成为诺基亚的全球人才基地。截至“十一五”末,诺基亚在华共设6个研发中心和4个生产基地,中国员工超过7100位,是仅次于芬兰的第二大基地。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市场在很多跨国企业心中还扮演了“力挽狂澜”的角色。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最近调查表明,2010年,81.8%的受访在华跨国企业经营绩效恢复到甚至超过危机前水平。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2011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也披露,受访在华企业已实现盈利并预期在两年内实现盈利的比例,达历史新高的94.8%。
西门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0年,西门子在华销售额增长了7%,远超在其他市场的销售业绩。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罗旭德形容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扮演了“锚”的角色。
“在新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已经从‘中国制造’转向了‘中国创造’、‘中国发明’。从快速的追赶变成了大量的创新。”罗旭德介绍,截至“十一五”末,西门子在中国共有16个研发中心,每年在中国的研发专利超过1000个。同时,西门子在中国有90多个合资企业、 43000名员工,还有14000个中国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又为100多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我们非常激动能够参与中国的发展。这使我们双方都受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