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银监会、央行和国家发改委要求,从7月1日起各大银行34项人民币个人账户服务收费项目将被叫停。然而,旧的收费项目还没取消,部分银行收费项目却又出新招,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通知费等层出不穷。不少市民表示纳闷,为什么银行的“免费午餐”越“减”越多了?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银行经营压力的增加,未来银行提供的免费午餐将会越来越少。普通市民要做的就是减少不必要的银行卡,整合账户避免小额账户管理费,弄清各项收费项目尽量避免“被收费”。
银行想方设法收费
距离34项收费项目叫停大限还有一周的时间,一些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调整收费的脚步。日前,兴业银行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称,将于7月1日起,对开户满3个月,且3个月内日均余额小于300元(含)的个人活期存款账户每季度收取3元,3个月内日均余额大于300元及开户未满3个月的账户则不收费。首次正式收费是在2011年10月15日,从2011年7月1日起开始计费,统计期间为2011年7月1日至9月30日。此前,光大银行公告自今年6月1日起,该行借记卡“个人短信通”正式开始收取3元/月的服务费。
不少银行还把收费的对象瞄上了信用卡。最近一段时间,不少银行信用卡的客户抱怨,免费的短信通知取消了,现在为了获得消费之后的短信提醒,或者接受每个月的短信账单,持卡人需要支付5元左右的短信提醒费。面对客户的质疑商业银行给出的理由也很硬气,这是移动服务商的服务收费项目,之前是银行替客户垫付,现在需要持卡人自掏腰包。市民陈先生近日致电招行信用卡中心时碰到了新鲜事。“信用卡中心的客服建议我申请一个安心宝服务,如果信用卡遗失的话,在挂失之后的72小时内出现损失,可向银行申请赔偿,不过每个月会自动从信用卡中扣除5元的服务费”,刘小姐对此表现得很无奈,“其实挂失之后出现损失本来不就应该是银行的责任吗?怎么现在变成花钱买平安了?”
收费项目7年增10倍
对于部分银行“顶风”加收服务费的行为,不少市民表示担心,为什么监管越来越严厉,而银行收费却层出不穷呢?而事实上,近年来银行的收费项目确实是越来越多。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现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7年时间银行收费项目竟增长了10倍。
今年3月,在公众的强烈呼声中,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赶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联合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坚持服务价格市场化原则的同时,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自今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11类34项服务收费。不过,从拟取消的这34项银行服务收费看,并没让老百姓高兴多少。一方面,“34项”的其中20多项服务原本就不收费或者早已停收,再次叫停其实并没有意义。而受公众质疑的焦点,如小额账户收费、跨行取款费过高及ATM机跨行取款重复收费等问题“34项”中却并没有提及。另一方面,有银行在“34项”公告后,紧锣密鼓地推出新的收费项目,并立即执行。不少人抱怨,“34项”是否将新的收费合法化,是否意味着不在“34项”范围内的收费是合理的?再者,取消收费要等上3个多月,但增加收费却往往是第二天的事情,这样的做法更令不少群众大呼不公平。
“知彼知己”简单应对
为什么商业银行会如此热衷收费呢?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改变银行间“以本伤人”的恶性竞争。不少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起初阶段,仅将中间业务作为争夺银行存款份额的手段。二是巨大的利润源。银行对公众所征收的费用其实大部分是零碎的“小收费”,比如小额账户管理费、跨行取款费等,收费标准通常看来不是特别高,如小额账户管理费基本上都是按季收取3元,每月1元;短信通知费包月3元/每月,可在这些小且零碎的收费背后,却蕴藏着银行巨大的利润源!例如近年兴起的短信通知费,被指成本只在0.1-0.2元/月,却要用户支付每月3-5元的费用,利润率高达30-50倍,有的大银行仅此一项就可每月进账上亿元。如此可观的收入,足以引得各家银行争相效仿。三是存贷比考核严峻导致银行“很缺钱”。今年年中考核将至,银行在存贷比指标压力下纷纷加快了“吸金”速度。当前,银行除了通过常规存款、理财产品发售等模式来获取资金,似乎也只能从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这一块来增加资金量了。
“既然我们无法让银行不收费,那么最好自己弄明白收费项目,然后针对性地去做一些准备合作,避免‘被收费’。”农行省分行理财师提醒说,除了取消不必要的银行卡以外,还要尽量整合减少账户,避免被收小额账户管理费,此外也要学会网银操作,尽量少用现金,同时在选择信用卡时尽量选择收费项目较少的银行卡。“总之一句话,简单至上,卡越少,操作越少,被收费的概率就越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