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时间24日17点55分北京时间23点55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杭州西湖通过审议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申遗获得成功。图为美丽的西湖景色。中新社发 李忠 摄 CNSPHOTO
巴黎时间24日17点55分北京时间23点55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杭州西湖通过审议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申遗获得成功。图为美丽的西湖景色。李中 摄 CFP视觉中国
北京时间24日晚,中国西湖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西湖进入“世遗时代”,慕名而至的游客可能更多,如何承载客流压力,西湖会不会“限客”,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
当世界遗产遭遇客流压力
提交世遗大会的《世界遗产大会关于西湖的决议草案及OUV声明》中指出:西湖景区虽生机勃勃但也脆弱不堪。它能容纳的游客的数量相对来说较为可观,但如若超过平衡点,游客的需求和其对景观的影响可能会对景观遗产的真实性、参观质量和景区吸引力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在遗产整体管理过程中,对游客的管理尤为重要。
西湖申遗前夕,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草案)》。《条例》中提到,为保护西湖环境,下一步将考虑控制景区游人数量和车辆。这意味着西湖“限客”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也有人就此提出质疑,免费西湖的根本是“还湖于民”,“限客”是否与之相悖?
免费,一直是杭州西湖景区的主打牌。2002年,西湖实施综合保护工程后,西湖风景区相继取消了60多个景点的门票,免费西湖也从此成为中国5A级旅游景区中“风景资源回归大众”的典范。
然而,正是由于国内免费景区的稀缺,每逢大小长假,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游客让整个西湖风景区不堪重负,最高曾创下一天游客量200万人次的纪录。
尽管近两年,杭州市采取自驾车换乘、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但每逢节假日,西湖一带的交通就会陷入瘫痪。根据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西湖景区的年客流量已直逼每年3000万人次左右最佳客流容纳量,对景区造成巨大压力。
“西湖申遗成功,可以算一个阶段,那么另起一段,就要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范围内的流动人员、交通容量进行总量控制。”西湖申遗的规划人、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一语道破西湖“限客”的紧迫性。
“限客令”:世遗保护“万灵丹”?
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申遗”活动方兴未艾。随着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的发展,不少旅游景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客流量过大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朱仁民说,目前,为了保护控制游客数量的办法被国内诸多世界遗产项目所采用,但“限客”方式各有不同。“如河南登封的东汉三阙,采取‘一刀切’的‘限客令’,对普通游客关闭,只对专家学者和外国政要开放;西藏布达拉宫通过发布《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保护办法》,将‘限客令’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而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等世界遗产景区,则是通过实行先在网上订购门票等方式控制团队客流数量。”
西湖如何进行客流控制?杭州市政府法制办法规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草案)》中,对于“限客”的条文只是指导性规定,并且要在明年2月立法程序生效后,将具体方案授权西湖管理部门制定。
“目前,有关西湖‘限客’的前期调研已经随《条例》的推进同步展开,但何时‘限客’尚无具体时间表。”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控制景区游客量只是出于西湖文化景观要素不受破坏的考虑,而西湖文化景观本身则有着复杂的含义,因此哪些保护对象需要限流、如何限流,未来还将与相关申遗专家一同讨论确定。”
要“限客”,更需“分流”
尽管西湖的“限客令”正式出台尚需时日,但专家认为,西湖实施最佳容量与极限容量的控制措施,必须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来实施。
据悉,杭州市政府为西湖风景区起草了9项特别规划。其他特别规划也已准备就绪,如《杭州西湖南线景区总体规划》、《西湖西进控制详细规划》等。正在制订中的规划包括《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交通规划》。
“与其他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同,西湖与杭州城市的关系更为紧密。西湖水域面积6.5万平方公里,由多个景点组合而成,面积广、容量大,而且很多都镶嵌在城市的中心。”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郑卫认为,西湖“限客”不能“一刀切”,更积极的措施应该是“分流”。
为了缓解西湖的客流压力,杭州已经在实践中迈出了第一步。“杭州的景区半径是模糊的,是非常大的,几乎涵盖了大半杭州的主城区。”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李虹介绍,杭州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近两年积极开发西溪湿地、运河、湘湖等新景点,也是为了帮助西湖景区分流,丰富杭州旅游的内容。
此外,为保证游客的旅游环境以及出于对文物的保护,灵隐寺、六和塔等景区在超过极限容量时,也会采取暂时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在每个节假日和黄金周期间,提出让本地市民“上山下乡”,把西湖让给国内外游客的倡议,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文化景观的构成中,人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灵魂。”朱仁民说,西湖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参与到民众的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文化景观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保护对象,也应该成为保护的依靠力量。(新华社记者段菁菁、方益波、张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