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社科院专家:中外CPI不可比 农产品紧平衡是上涨原因
money.hangzhou.com.cn  2011年11月15日 08:31:48 星期二  来源:证券日报

  农产品和资源类价格上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农产品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西方CPI中不包括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中外CPI不可同日而语。

  本报记者 李春莲

  2011年11月11日,由《证券日报》主办的第七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教授在会上指出,2012年货币政策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不同的是,它和今年相比,尤其是今年11月份以后相比稍松一点,从而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还有前瞻性。

  王国刚称,CPI从今年六月份以后走势很高,达到6.5,尽管前不久公布的10月份的CPI降为5.5,但依然属于高位运行。针对CPI这样的走势,可以有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表述。一个表述是对于CPI走高或者说连续六个月高于3%这样的情况,相当一部分人把它称作通货膨胀。既然是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用货币政策来解释,认为货币政策太松,所以都主张要实行紧缩政策。

  他还指出,中国这轮物价上涨是从去年开始的,这一轮是农产品并且是某些农产品所导致的。他认为,中国的农产品处于紧平衡状态。所谓紧平衡并不是某种农产品紧平衡,而是绝大多数农产品都处于紧平衡状态。我们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13亿人口,13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2%,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紧平衡意味着只要由于自然因素引起部分短缺,就会导致中国的农产品在某些环节上供不应求。供不应求自然就导致价格上涨,这是必然的事情。

  王国刚还表示,由于自然灾害导致蔬菜、水产品和水果产量都减少了,那是不是收紧了货币政策这些问题就能够解决?今年4月底,各个媒体都报道了洞庭湖、鄱阳湖养鱼养蟹养虾的渔民们已经颗粒无收了。由此必然导致水产品供不应求,水产品价格上涨也就必然推动CPI上涨。

  他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农产品和资源类价格上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的农产品长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所以大家的心理应该有这样一个预期,而不是预期价格长期不变。

  王国刚认为,从中央角度来看,中央提出控制物价上涨主要用的不是货币政策而是财政政策。由此需要把这些事理清弄顺。西方对CPI连续六个月3%的上涨叫通货膨胀没有异议,但是,讲货币政策还必须理清一个概念,即西方的CPI中不包括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包含的是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而中国CPI有1/3的权重是农产品,这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CPI上涨,是用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他还指出,目前货币政策依然维持紧缩状态,因为紧缩的呼声依然很高涨。2012年货币政策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不同的是,它和今年相比尤其是今年11月份以后相比稍松一点,从而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还有前瞻性。由于这边资金紧,股市那边的表现就不用多说了。只需要说一点,历史证明,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温度计,股市从来就没有过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它不是先行指数。

作者:李春莲    责任编辑:刘健伟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关键字:  
 
-发改委首次出手重罚垄断 两药企被罚没近700万
-财政部回应财税热点 称将坚决避免年底突击花钱
-合资担保公司试点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签约金额约51亿
-李克强《求是》撰文称不断深化医改
-胡锦涛:发达国家应处理好主权债务
-中信银行一级资本排名升至世界第66位
-银行联手保险公司高息放贷 律师称有打擦边球之嫌
-尚福林:银行业需严防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调查:近半利润上缴 做梦盼减税
-杭州武林路越来越没个性 特色小店为何难立足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