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和资源类价格上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农产品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西方CPI中不包括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中外CPI不可同日而语。
本报记者 李春莲
2011年11月11日,由《证券日报》主办的第七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教授在会上指出,2012年货币政策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不同的是,它和今年相比,尤其是今年11月份以后相比稍松一点,从而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还有前瞻性。
王国刚称,CPI从今年六月份以后走势很高,达到6.5,尽管前不久公布的10月份的CPI降为5.5,但依然属于高位运行。针对CPI这样的走势,可以有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表述。一个表述是对于CPI走高或者说连续六个月高于3%这样的情况,相当一部分人把它称作通货膨胀。既然是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用货币政策来解释,认为货币政策太松,所以都主张要实行紧缩政策。
他还指出,中国这轮物价上涨是从去年开始的,这一轮是农产品并且是某些农产品所导致的。他认为,中国的农产品处于紧平衡状态。所谓紧平衡并不是某种农产品紧平衡,而是绝大多数农产品都处于紧平衡状态。我们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13亿人口,13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2%,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紧平衡意味着只要由于自然因素引起部分短缺,就会导致中国的农产品在某些环节上供不应求。供不应求自然就导致价格上涨,这是必然的事情。
王国刚还表示,由于自然灾害导致蔬菜、水产品和水果产量都减少了,那是不是收紧了货币政策这些问题就能够解决?今年4月底,各个媒体都报道了洞庭湖、鄱阳湖养鱼养蟹养虾的渔民们已经颗粒无收了。由此必然导致水产品供不应求,水产品价格上涨也就必然推动CPI上涨。
他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农产品和资源类价格上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的农产品长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所以大家的心理应该有这样一个预期,而不是预期价格长期不变。
王国刚认为,从中央角度来看,中央提出控制物价上涨主要用的不是货币政策而是财政政策。由此需要把这些事理清弄顺。西方对CPI连续六个月3%的上涨叫通货膨胀没有异议,但是,讲货币政策还必须理清一个概念,即西方的CPI中不包括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包含的是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而中国CPI有1/3的权重是农产品,这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CPI上涨,是用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他还指出,目前货币政策依然维持紧缩状态,因为紧缩的呼声依然很高涨。2012年货币政策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不同的是,它和今年相比尤其是今年11月份以后相比稍松一点,从而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还有前瞻性。由于这边资金紧,股市那边的表现就不用多说了。只需要说一点,历史证明,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温度计,股市从来就没有过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它不是先行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