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人民日报发文质疑中石化中石油千亿巨亏水分大
money.hangzhou.com.cn  2012年04月03日 09:09:17 星期二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我国两大油企中石化、中石油先后公布2011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中石油虽总体盈利1330亿元,日均赚3.64亿元,但在炼油板块亏损达600亿元,日均亏损1.64亿元;中石化去年炼油板块也亏损达348亿元。

    4月2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的文章,认为两油企巨头在炼油业务上出现千亿巨亏“水分大”,是为涨油价找借口。

    两年进口原油价差不大

    为何前年能赚去年大亏

    陈永杰根据中石化、中石油披露的数据计算,中石油加工成品油1.33亿吨,亏损达600亿元,每吨亏损450元;中石化加工原油2.17亿吨,亏损348亿元,每吨亏损160元。

    他说,值得注意的是,中石油加工原油中自产原油占约90%,原油购进价格相对较低,而中石化自产原油只占加工原油的不到20%,近80%靠进口,原油购进价格相对较高,而两者成品油售价基本一样,但中石油每吨亏损额是中石化的近3倍。

    此外,2011年与2010年比较,国际油价、进口油价与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价差并无很大变化,为什么2010年炼油能赚钱,中石油每吨赚50多元,中石化每吨赚75元,而2011年却出现大亏损?

    再者,既然炼油巨亏,为什么中石化、中石油干部与员工的工资福利仍在明显提高?

    陈永杰说,显然,2011年炼油巨亏千亿元,“为两大石油公司要求进一步提高成品油价格以弥补亏损提供了十分充分的理由”。

    没理由让国家进行补贴

    没理由一亏损就要涨价

    陈永杰说,就算两大油企炼油业务巨亏,但上中下游全行业业务,各个环节总体是盈利的,且盈利率相当高。根据两油企年报数据,2011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整体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2%和15%,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炼油环节是不是一定亏损?不!在目前定价制度下,我国石油行业上游的石油勘探与采掘利润丰厚,中游的石油加工即炼油时盈时亏,下游的成品油销售利润不低,石油化工一般可获得市场平均利润,全行业全产业链条总体看是盈利的,且明显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

    炼油企业是不是都亏损呢?非也!在石油加工领域,部分民营炼油企业从国际上进口低质燃料油,其他炼油企业只得接受国内的市场价原油。尽管如此,民营炼油企业仍能基本保持盈利,多数不亏损。民营炼油不亏损、国有炼油亏损,这反过来说明,国有炼油企业一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减损扭亏的潜力。

    如此,又何来理由要求国家对亏损环节进行补贴,更没有理由一亏损就要涨价!

    涨快跌慢涨多跌少

    油企垄断利益扩大

    陈永杰说,我国当前油价国际接轨机制,问题很多。

    一是“涨快跌慢”、“涨多跌少”引发社会广泛批评。油价国际接轨改革自2009年1月15日以来,成品油价共调整17次,调升12次、调降5次。改革3年来,国际油价有涨有跌,而我国油价涨多跌少、有失公正。

    另一个问题是,我国忽视人民币升值对按美元计价的油价上涨的部分抵消,夸大了国际油价实际涨幅。成品油调价是以按美元计的国际油价为准的。但3年多来人民币不断升值,若按人民币实际价值计并没有这么高。也就是说,如果按人民币计价,2011年进口油价并不比2008年高,而我国汽油价同期却上涨了40%,今年以来又上涨了10%以上。

    问题还有:“22天、涨跌4%”调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国内成品油定价权交给了国际石油垄断势力;国内原油价格搭乘国际油价“便车”,明显扩大了石油企业实际垄断利益;高估国际油价对炼油企业的成本推动,低估企业的实际消化能力,将国际通胀压力直接向国内转移;未考虑我国在海外的份额油和外交关系油进而夸大了我进口油的实际价格;现行税收机制成为国际油价带动国内油价上涨的助推器。

    责任编辑:刘健伟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关键字:  
 
-首届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昨天启动
-我国内地百城住宅均价连跌7个月
-正宗西湖龙井大量上市
-杭州的GDP连续21年两位数增长
-21省市消协半年接网络消费投诉超5000条
-私人银行已经沦为“花瓶”?
-去年五县(市)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
-市民殡葬账单记录:忙乱悲痛中被高消费
-收费代客祭扫 问者少成交更少
-证监会启动新一轮新股发行改革 允许存量发行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