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行报告:2030年前中国跨入高收入国家跨越分水岭,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借鉴德国,把制造业牢牢攥在手中
升级比转型要紧,企业注意力应转向高附加值
每一种蜕变都必须经历化蛹成蝶的阵痛。否则,新的生命可能就无法破茧而出,也就没有化蛹成蝶的美丽。
生命如此,个人的成长如此,一个国家的崛起也是如此。近日,亚洲开发银行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报告,称在前期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后,中国经济目前面临许多挑战,但若能良好应对,将有希望在2030年前成高收入国家。
怎样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及挑战,并有哪些对策?昨日,知名经济学家、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贸学院院长谢作诗教授,财通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员金赟博士走进本报《财经三人吧》演播室,为我们作了深度解读。
谈宏观
目前阶段是重要的分水岭
吧主:亚行发布的上述报告的题目为《超越低成本优势:中国经济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段时间来,国内外不少研究和投资机构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比较关注,请问个中的原因是什么?
金赟:在这期间,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加剧,而2010年后GDP增长率进入了趋势性下调过程,至今尚未结束,因此市场自然会将目光由一些短期因素转向长期因素,希望知道中国的内生增长动力在减弱及潜在增速在下移的原因。
谢作诗:不管从经济增速,还是增长模式,目前这个时间和阶段都是分水岭或转折点。过去二三十年,主要是8%以上的经济高增长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则是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这是两个不同的经济阶段,同时,过去和未来增长模式也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这个转折点上,未来经济趋势的判断必然受到关注,也是投资等决策的重要参考。
结构性问题是中国经济最大挑战
吧主:不久前,网易财经对100名知名经济学家和学者进行了调查。近五成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威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亚行的上述报告也表示,在前期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后,中国经济目前面临许多挑战。请两位谈谈目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挑战。
谢作诗:目前,中国经济并不是总量的问题,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过去很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目前背景下,这两个方面都受到制约,但是,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又一时上不去,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经济还有困难;其次,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一直处于一个高成本运作的状态,经济高增长弥补了其中的不足。但是,当经济进入中高增长阶段之后,问题会显现出来。
金赟: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据世行计算),在5400美元左右,鉴于一些制度性设计和执行的缓慢,是具有一定风险跌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这其中,潜在增长率的下调与刘易斯拐点的逼近有很大关系,二元经济体的制造业优势不再,对尚未转型为消费带动总需求模式的经济体来说是很大的不利因素。进入消费国行列的先决条件是有高消费的带动,而高消费的前提是高收入,这就产生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如何促进收入的进一步增长,收入分配改革的具体方案年底前会出台,我们拭目以待。
侃微观
应以制造业为基础和支撑
吧主:亚行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有希望在2030年前成高收入国家,其前提是采取和实施其报告中所提的诸多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比如,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健全的金融系统等等。请问二位如何看待这些对策?
谢作诗:现在产业转型升级谈得非常多。不过,一个国家,不管多么发达,我个人认为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和支撑,比如德国就是很好的榜样。同时,升级比转型重要,企业应该把重点放在升级上。转型指什么?比如,制造企业进军服务业,或过去生产衣服的,改行生产飞机。这显然没有基础,可行性较低。但是,过去生产衣服的,现在若升级去生产品质及附加值更高的衣服,成功率则多一些。
另外,这个问题上,企业家自己会根据这个市场和需求做选择。政府在产业升级上要少干预,要依赖市场。打个比方,升级若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订单,企业自然会升级。
看未来
“中国制造”无法被大规模取代
吧主:结合西方的经济发展史及中国经济现状,对于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发展,二位还有哪些“药方”?
谢作诗:中国经济目前和未来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但是,短期内,不用对中国经济那么悲观。我认为中国当前不会硬着陆。一方面,从供给的角度讲,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制造”还无法被大规模取代。事实上,印度、非洲的劳动力成本也非常低,但是唯独“中国制造”取得成功。这其中的原因是,与国内的先进生产方式有关,即庞大的“产业集群”。在任何国家,都看不到我们这么大的一个“产业集群”,具有那么精细化的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中国制造”的关键竞争力所在。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生产的很多都是必需品。全球范围内经济下滑,人们首先减少的是高档型产品的消费,对必需品需求的影响相对少一些。
至于长远发展来看,对策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如打破垄断、提高政府的效率,把运行成本降下来;开放市场、进一步推进法制,不言而喻,越高端的产业,越是需要严格、规范的法制体系。
金赟:中国的人口红利窗口即将关闭,享有低要素价格的竞争优势是比较困难了。科技创新固然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要拥有核心技术并且使其在生产领域真正发挥作用需要长期的积累,要即刻实现并不现实。结构性减税和收入分配合理化的制度性推进, 政府已经或者即将做了,这对可持续增长十分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