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不良贷款处置中出现了诸多新情况“一是关注类贷款保持高位运行,截至2014年2月末,全市关注类贷款约360.67亿元,比年初增加38.15亿元;二是风险企业和担保圈风险仍在蔓延;三是温州区域外的不良贷款形势恶化,给温州的不良贷款处置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温州银监局相关人士分析称“由于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的不良情况也很严重,部分银行总行都调整了不良贷款处置的部署,使得温州的不良贷款处置工作进展缓慢。”
同时,温州银监局还发现,银行客户还款意愿有下降趋势、客户担保配合及贷款重组化解意愿下降。温州银监局还指出,一季度的迹象表明,不良贷款客户有下沉趋势,小微企业、个人经营性客户、信用卡客户还贷违约苗头出现。有银行反映,新增的小微企业客户中,有30%已经出现风险。
张明分析称“宏观经济出现下行局面,银行加大了抽贷力度,与此同时,国家也采取多种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温州房价大跌,这些企业投资于房地产的资金无法收回,企业不得不跑路。贷款得不到偿还,银行自然要起诉这些企业,而那些为它互保联保的企业也一并受到起诉,于是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担保链中断,社会融资链断裂。”
“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银行求着企业来借钱,甚至有的银行行长跑家里来请你去贷款,借钱实在太容易,甚至银行会撮合企业之间互保。”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现在,要想解开温州的互保资金链,至少需要投入100亿元,谁来埋单?杭州最大的一个企业牵涉到600多家企业互保;萧山一个企业出了问题也牵涉到300多家互保企业。无论政府怎么出谋划策,呼吁银行不要停贷,但互保资金链的僵局几乎是无解的。”
据悉,在温州,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从去年开始就已降到“冰点”,整个温州的信用体系处于崩塌的边缘。企业害怕银行抽贷,银行害怕企业重新注册公司进而转移资产,企业背负的偿贷压力巨大。一边是银行承诺贷款不能如期兑现,另一方面是银行不断地压贷、抽贷,在这双重打击下,温州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僵局
金融改革年内难有实质突破
对于温州目前的危机,金改作用难以发挥。据了解,在金改后成立的民间借贷登记中心,资金成本下降,资金供给较多,但是符合借款条件的很少。并且,尽管《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已经出台,并提出了300万元以上的借贷需要强制备案,但实际上能达到这个金额的借贷已经很少了,备案操作难度大。
为了化解银企之间的债务矛盾,浙江省政府也多次出面要求银行不停贷、不抽贷,同时,也默许各个行业协会去做转贷基金,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类似的民间“救急基金”也在温州一些社团、协会内抱团设立。今年3月,温州市沪光集团发行了首期企业定向债,通过“直接融资+私募资金”的形式完成资金募集,这也被作为化解企业资金链问题的新尝试。
但是,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温州企业主要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但中国银行体系以大中银行为主,这就致使温州的银行体系与企业的民营模式不匹配,温州的小微企业依靠大中型银行融资是不现实的。在近期宏观经济形势疲软与银行不良资产积压严重的双重作用下,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
据悉,在当前状况下,温州在酝酿“双十条”的升级版,即在去年的政策基础上加强企业帮扶、担保圈化解,并继续打击逃废债。温州金融办也提出,要引导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加大对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力度。
业内专家指出,其实温州金改的目的就是为了化解小企业融资难,但是当前这种融资市场的僵局导致金改今年难以有实质突破。“实际上,温州可以创新一些小贷定向债等创新型金融产品,来缓解当前的企业融资状况,更重要的是,与温州企业相匹配的民营银行尽快成立,让市场竞争更充分,真正实现普惠金融和服务小微。”周德文分析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