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一席讲话,引发了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其中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形成“双引擎”,实现“双中高”等提法令人眼前一亮。
达沃斯论坛,是观察世界经济格局与走势的一个重要窗口。而透过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可获知决策层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状态的研判,以及未来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基调,其信号意义不言而喻。
在笔者看来,从“两只手”到“双引擎”,再到“双中高”,总理的发言有一个贯穿其中的核心逻辑,关键词则是“定向”。
“我们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好实行定向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上这段李总理发言中的表述,虽寥寥数语,政策信号却非常清晰。
在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PPI(生产价格指数)连续34个月保持负值,担忧中国经济陷入通缩之声渐起的背景下,总理强调“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不搞‘大水漫灌’”。这对于寄希望降息降准等强刺激措施再度祭出的市场主体而言,无疑是一次明确而又响亮的回应,有利于市场主体在“新常态”下的科学决策和布局。
若没有“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措施来提振和扩张总需求,又如何为处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期的中国经济注入强心剂?其实李总理的发言已经给出了“药方”,即形成“双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二是改造传统引擎,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但无论是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还是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若没有充足的资金供给与保障,恐怕都难以奏效。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事实上指向的是作为国民经济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而扩大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指向的则是有效投资和供给仍然不足的服务领域。
在此背景下,至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及传导机制,让流动性血液精准地输入到小微企业和短板领域。
传统的货币政策,依赖于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总量型调控工具的运用。但传统调控方式的弊端是,重总量而轻结构。由于不同市场主体的要素获取能力不同,流动性注入常常产生“挤出效应”,那些产能过剩、回报率低下、负债率偏高的行业、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容易挤占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信贷资源,导致终端的融资成本难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旧。
在经济增速换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口,“流动性饥渴”普遍存在。但“大水漫灌”不利于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不利于市场的正常出清,而流动性短缺又可能扼杀处于萌芽阶段的创业和创新,也无法为“补短板”的投资提供支持。因此创新货币调控机制,实现流动性精准投放成为必然选择。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央行2014年以来对全面降息降准谨慎万分,而对新型调控方式却如此钟情。无论是定向降准、棚改贷款的推出,还是PSL(抵押补充贷款)、SLF(常备借贷便利)等结构性调控工具的使用,都显示出力求“定向”的政策逻辑。而主要指向,恰是小微企业、三农,以及供给仍显不足的公共服务领域。
当然,要实现定向调控后流动性的精准输入,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进一步疏通信贷传导渠道,完善对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但借力宏观调控的“定向”式创新,撬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补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短板,打造“双引擎”,前景令人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