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便宜不见得是好事
物价下降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好消息,因为口袋里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商品。在美国,2014年4月加满12加仑的油箱需要44美元,现在只需要26美元。但是,物价持续下降,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全球经济都绝非好事。因为物价持续下降会压缩企业利润甚至导致企业亏损,企业有可能裁员或减薪,然后居民收入减少甚至失业,从而进一步缩减消费,形成恶性循环。通缩还会造成债务更加昂贵,企业现金流短缺,从而引发破产。
以价格和收入下降为主要标志的通缩危机,对经济及民生的冲击超过了通胀。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长达20年的经济不景气,都是通缩危害经济的明证。
客观上,1月份CPI涨幅下降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气候因素、春节错月以及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但从价格指数趋势来看,尽管通胀在下降,通缩尚未形成,但指向很明显:今年1月官方制造业PMI跌入收缩区间,这是26个月以来的首次。PPI连续35个月为负值,实际上在工业品市场已经出现通缩现象,最近随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下跌,这种通缩现象有蔓延趋势。工业品市场的通缩导致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滑。此外,采购库存指数也在下滑,代表国际航运景气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日前创出30年来新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中国需求下降。
当前的物价下跌,一部分来自外贸出口受阻。今年1月外贸总值下降10.8%,出口同比下降3.2%,进口同比暴跌19.7%。外贸低迷、投资过剩,导致国内供给严重过剩。正因为如此,通过扩大内需来提升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经济学界,通货紧缩通常被认为是当CPI连续3个月以上或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随之有可能带来企业利润减少、居民收入下降、大量失业、负债提高、财富缩水等负效应。从目前的数据看,我国虽然物价走势低迷,尚未形成实质性通缩。
当然,适度的通货紧缩未必是坏事。通货紧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前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泡沫,通缩会将泡沫刺破。泡沫破裂后的首要目标是重新恢复经济的平衡和经济体的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的产能。此外,尽管通缩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但部分行业的盈利未必与经济增速同步下行。比如中国的进口品主要是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这些产品价格的下跌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企业的销售收入或许会减少,但盈利则可能因为成本(还包含劳动力成本)的下降而增加。
理论上,化解通货紧缩最直接的办法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管理层目前没打算这么做。1月2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时明确表示,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强刺激,力推强改革。同一天,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来自海外的资金流入仍然在不断改变中国的流动性,央行一直在尽力保证市场资金流动性不要过量。当前增长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议把更多精力放在改革上,用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提高经济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