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正在加速逃离中国吗?近日,一则代工制造巨头富士康海外产能布局的消息颇为引人关注。富士康宣布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签订协议,将在未来五年投资50亿美元在该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类似富士康这样企业的投资布局动向总是具备风向标意义。
对于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制造”来说,后危机时代的每一步似乎都如履薄冰、腹背受敌。一面是传统行业的市场饱和与产能过剩,另一面则是人力、能源、环境成本的“火箭式”抬升。如此背景下,诸如制造业产能外迁、实业空心化危机这样的论调,就像牧羊孩子口中的那只狼,“狼来了”已经喊了很多年了。成本“坐火箭”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在中国恐怕没有比东南沿海的先发城市感受更真切的了。长三角、珠三角等曾经的实体经济领头羊,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更早进入增速换挡期和转型镇痛期的。
伴随资源、要素、环境约束的趋紧,这样的压力其实有增无减。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
成本抬升与需求饱和双重挤压,杭州不可能独善其身。上半年,杭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54.73亿元,同比仅增长4.6%。尽管有企稳回暖的迹象,但这与黄金期动辄15%以上的增速已然不可同日而语。在杭州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高歌猛进的对比下,有识者忧虑杭州经济出现脱实向虚、实业空心化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