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综合成本抬升,这是不可逆转的经济规律。面对这一变局,事实上国际上的成熟经济体主要有两种应对路径。一种是像香港、新加坡一样,顺势进行产能转移,完成本土产业结构的“三产化”升级,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现代服务业为主。但这样城市经济体的转型案例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复制性,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香港事实上承担了整个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职能,若无珠三角蓬勃发展的制造业支撑,香港经济毛将焉附?另一种路径则类似德国,进行制造业本身的升级,凭借专注极致的工匠精神发展先进制造、高端制造。这种模式下盘更稳,更能抵抗经济周期的波动。
杭州是否有可能复制类似香港的升级模式,转而成为一座纯三产化的城市?恐怕很难,因为在长三角经济区,不少高端现代服务业的职能都是由上海承担的,杭州需要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完成制造业本身的升级换代,夯实实业根基。
其实成本“坐火箭”并不必然导向实业空心化。关键是除了成本优势之外,你凭什么让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留在一座城市。其实关键还是靠三样东西:富有黏性的产业链条、技能过硬的制造人才和积累深厚的配套服务。作为互联网高地,在推动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互联网化转型方面,杭州具有先发优势。
杭州的相对短板在于链条和人才。看看深圳吧,曾经的“山寨之都”,但数以万计的中小工厂造就了生产硬件的最佳土壤,所有的零配件方圆50公里也许就能配齐,越来越多的创客趋之若鹜。类似“大疆”无人机这样现象级产品的破茧而出绝非偶然。这就是产业链不可替代的黏性。而你能想象同样的德国高端机械产品,由不熟练的中国技工生产的场景吗?
在高端制造、先进制造领域有针对性的“建链”、“补链”、“强链”,发力契合产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杭州大有可为。当它们构筑起足够竞争力的时候,你会发现成本抬升的影响其实被高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