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低息时代 银行个贷用户去哪儿了
money.hangzhou.com.cn  2016年02月14日 09:41:37 星期日  来源:中国证券报·金牛理财网

    2015年央行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让我们进入低息时代。作为个人,在这一年向银行借款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银行个贷业务量逐年下滑

  《2015年银率网360°银行评测报告》的调查数据中显示,2015年个人向银行申办贷款量出现下滑,降幅达3.23个百分点。而从近5年整体的走势来看,呈现出的是一个下滑大趋势。为什么在降息周期内,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用户量不升反降呢。

  目前银行个人贷款主要分为房贷、消费贷、车贷和个人经营贷。在2015年除个人住房贷款上涨之外,其他各类贷款全面下滑。

  银率网分析师闫博锴认为,贷款买房是老百姓向银行申办最多的贷款,通过近几年的银行评测数据可以看到,房贷申办量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11年更是达到77.42%的历史峰值。目前的房价让买房人贷款额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而且一贷就是几十年。这种贷款需求是其他借款渠道无法解决的,这让银行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其他个人贷款问题,很多融资渠道都能解决,而且解决得比银行更好。这是贷款人群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2015年通过银行获批贷款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年龄在25-40岁,年收入在6-20万,本科学历,生活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户群体。在其他融资渠道眼中,银行掌握着一群优质的客户,让人羡慕嫉妒恨。可见,银行掌握着全国高质量的信贷资源。但在追求高质量信贷资产的同时,也牺牲掉了很多的潜在的贷款用户,这是贷款人群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二。

  通过银行贷款成本低速度慢

  对于个人借款来说,大家最关注的无外乎两点,一是借钱成本,二是拿钱的速度。从借款人在银行最终获批的贷款利率来看。大部分人拿到的贷款利率都要低于央行基准贷款利率,融资成本明显要低于其他贷款渠道。

  消费型贷款和经营贷款在办理周期上对借款人来说有点长,明显慢于其他贷款渠道。以京东白条、淘宝的借呗、腾讯的微粒贷为代表的网络贷款产品,都是动动手指就能做到“秒批”。民间融资更是打着当天审批当天放款的招牌,在几天内解决问题。所以贷款周期的此消彼长是贷款用户下降的原因之三。

  银行在贷款产品审批时要考虑很多成本和风控因素,无法做到其他融资渠道那样灵活,但未来在审批流程上完全有优化空间。

  P2P网贷和电商平台成为大家的首选。而这两个渠道正是互联网金融的代表。近几年借助各大电商在双十一、双十二等网络购物节的大力推广,让网络贷款迅速为大众所熟知和使用。已经超过民间借贷、小贷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传统的线下融资渠道,也逐步分流着银行借贷模式。这也是个人贷款申办量逐年下滑的原因之四。

  过去金融市场是不理性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对称的,但现在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大家拿着智能手机,带着智能设备,上街买菜和发个红包都不用现金了,个人的信息也变得数字化,信息的不完全和不透明正在消逝,这对借贷双方都是大大的利好。未来谁能掌握和用好大数据,用心去贴近用户实际需要,谁就会获得用户青睐。

作者:     编辑:袁颖莹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关键字:  
 
-浙江最会发红包的城市在哪?
-7天长假景区餐厅茶楼生意好到爆
-明天开市的A股会跌跌跌吗?
-情人节,走红的不仅是巧克力和红酒
-年终奖如何“钱生钱”?
-66%国有股权转让 青春宝换大当家
-集合信托平均收益率首破8
-

杭州一自媒体起步的众筹平台连获融资

-银行理财收益6%产品再现市场
-春节将近,微信营销陷阱骗你没商量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