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3.8%和52.5%,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尽管基建投资正在发挥托底作用,但单靠基建独木难支,所以还需政策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降至收缩区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7月份,受传统生产淡季、市场需求释放不足、高耗能行业景气度走低等因素影响,制造业PMI降至49.0%。
从分类指数来看,五大分类指数均全面回落,其中四项均低于临界点。具体来看,生产指数为49.8%,较上月下降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8.5%,较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9%,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8.6%,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1%,较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
温彬表示,从供给端看,生产指数较上月回落幅度更为显著。7月份疫情有所反复,对企业生产活动造成一定扰动,但更重要的,由于企业已经结束修复最快时段,目前需求不足成为压制企业开工生产的短板。
从需求端看,新订单指数再度回落,且下跌至荣枯线以下;同时,内外需呈现双双放缓态势,新出口订单回落2.1个百分点至47.4%,进口回落2.6个百分点至46.9%。对此,温彬表示,“外需主要是由于发达经济体在大幅加息压制下显现衰退迹象,内需则主要受到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消费乏力拖累。”
赵庆河指出,调查结果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连续4个月上升,7月份超过五成,市场需求不足是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制造业发展恢复基础尚需稳固。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类型企业景气度均有所下滑。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49.8%和48.5%,比上月下降0.4和2.8个百分点,降至临界点以下;小型企业PMI为47.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
温彬表示,大型企业PMI率先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复工复产已接近完成后,并率先遭遇需求不足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