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部电影,在一条产业链上,核心企业永远是带着光环的主角,一举一动牵动人心,而其上下游企业,更多扮演的是配角,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龙套。在当下特殊时期,如何增强金融服务这些上下游中小微实体企业的能力,让配角也享受到主角光环和服务,是金融机构必须做出的回应。这种回应,具体就要体现在融资门槛上、融资利率上、审批效率上、政策可持续性上……
近年来,浙商银行杭州分行通过深耕供应链金融,借助金融科技来破解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并且进一步助力企业构建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了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点线成面 编织普惠金融的服务网
服务小微企业占比80% 业务余额超320亿元
普惠金融前提是“普”,要让大多数企业和人能够享受的到。但是,银行为了加强风险把控,贷款门槛普遍设置较高,要有抵押、担保等。企业没抵押就难进银行大门,或者只能通过互相担保来获得贷款,以至于一家企业出现问题,祸及整条担保链上的所有企业,甚至引发区域性风险。
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链接更多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拓宽了金融服务半径。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银行可全面获取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数据流,以此塑造供应链金融的智能风控体系,使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实现贷款便捷审批。
海康威视是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成功案例。海康威视70%经营收入来源是遍布全国的1800多家经销商。每个季度末,海康威视都有应收账款出表的需求,会向经销商催收现金回款。受疫情影响,部分经销商资金存在一定问题,账期有所延长。核心企业要收款,经销商还不上,这就形成了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浙商银行与海康威视达成业务合作,在一定的总额度内,下游经销商订货后,银行可立即向经销商提供融资,直接打款给海康威视。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浙商银行已经为海康威视下游经销商累计融资16亿元。
此外,供应链金融还能够突破地域限制,为异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浙商银行服务的核心企业中,经销商往往遍布全国各地,尽管在部分省市没有设立分支结构,但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金融服务照样能够触及。如在疫情爆发后,浙商银行用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安能物流,为其位于衢州常山的集团子公司常山众卡运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常山众誉运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了融资服务。
据了解,目前,浙商银行已在钢铁、建筑、能源、电力等20多个行业,形成特色化、差异化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截至2022年3月末,浙商银行已服务455个供应链金融项目,服务上下游客户近万家,其中普惠小微企业占比80%,业务余额超320亿元。
加大科研投入 数字化改革出成果
让数据“飞跑” 贷款审批最快半天
除了可以降低上下游企业的贷款门槛、扩大服务半径外,供应链金融通过让数据“快跑”,还能够有效提高审批效率,让资金快速进入企业。
作为独立个体,企业想到银行办理贷款,实际上并不容易。出于风控原因,银行需要审核企业的各项报表、数据,还要做严格的尽调,一套流程下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客户经理尽职调查到授信报告提交,到支行审批,再到分行审批,层层论证,一般需要一两个月时间,但通过供应链金融,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和历史交易数据,通过全线上化模型审批,最快只要半天就能获批额度。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浙商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持续投入和产出,以及数字化改革的成果展现。据了解,浙商银行这几年持续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还成立了专门的科技子公司,为业务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近年来,浙商银行积极探索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前后推出了“池化融资平台”“应收款链平台”等平台化业务,也推出了分销通、订单通、供货通等一系列适合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产品。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定制化设计开发线上审批模型,以企业核心数据为依据,借助大数据,实现全线上自动审批,减少了人为干预,提高了审批速度。
一把手牵头 今年贷款余额计划翻倍
前后台联动 在头部企业打造行业标杆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发展遇到了困境,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本身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早在2020年4月,浙江银保监局就联合浙江省商务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促进产业链资金链畅通的通知》,要求实现关键环节“不断链”、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实现重点项目“有保障”、实现银企合作“共成长”。
今年,浙商银行开启了“深耕浙江”三年行动,全面提升服务浙江浙商能力,并将“供应链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要重点实施的六大工程之一加以推进。对此,杭州分行高度重视,将供应链金融作为分行一把手亲自牵头推进的领办项目。到2022年一季度末,杭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余额已达74.6亿元,比年初增加14.6亿元。为更好地服务好企业,该行拟进一步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力度,力争在年末达到120亿元,实现较年初翻倍。
下一步,浙商银行杭州分行拟针对辖内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业、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5+3”重点产业、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领域,围绕核心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推出一体化、针对性服务方案,在重要领域的头部企业打造行业标杆案例,为推动产业链稳链固链强链、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