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稳健轮回”是如何发生的
编者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那么,稳健的货币政策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历史上的稳健与此次稳健有什么不同、货币政策转稳健后流动性情况怎么样?本报今日特别策划予以详细阐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货币政策为什么会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呢?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将“十一五”期间货币政策的取向做一番梳理。
“十一五”头两年,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货币政策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央行先后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0个百分点,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明显,经济发展势头急转直下,出口大幅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适时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保证流动性供应,明确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对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去年下半年以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就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从那时起,央行通过窗口指导、风险提示、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注重贷款平稳可持续增长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今年以来,国内经济逐渐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央行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在整个“十一五”时期,货币政策取向经历了稳健、适度从紧、从紧、适度宽松,在今年第四季度尽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但其实质已经转为稳健。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货币政策明确稳健的取向,实至名归。
货币政策取向适时适度做出的调整都是为了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是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通过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来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
就目前而言,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经济转型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要很好地落实这些工作,需要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因此,货币政策取向适时回归稳健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经常会因使命的不同,侧重目标的不同有所变化。所以货币政策有些工具可以微调,而且微调以后还可以反向调(这从“十一五”期间货币政策取向变化即可看出)。而且“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候是扩张的,有时候是紧缩的,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要对应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有不同的做法。
从“十一五”的经验来看,在“十二五”时期,货币政策取向会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在稳健、适度从紧、从紧、适度宽松四个“档位”中切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