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记者:2011年,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从宏观经济的视角看,这是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防范资产泡沫的需要。作为一个拥有30多年金融从业经验的银行家,您怎么看这一政策取向的变化?
闫冰竹:在我看来,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对于银行业这一小的个体来说,如果大的经济环境不好,大起大落,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最终遭殃的还是银行。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后来银行的许多不良贷款都产生于那个时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随着经济回升向好,货币政策理应回归稳健。这么做有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当然也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具体来说,两年来,我国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项目的信贷投放大幅增加,银行体系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上升。目前,主要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呈集中性增长。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有利于引导银行业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投向和节奏,控制风险资产,防范金融风险的进一步积累,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条件下,银行业不该再争规模、拼速度了。毕竟,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银行经营也应回归常态。
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对银行的资金面和经营方式带来挑战
记者: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信贷总量将合理适度增长。这对银行业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银行业又该如何适应和执行?
闫冰竹:我认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将给银行业带来两个“挑战”。
其一是对资金面的挑战。今年存款准备金率仍可能上调,其他回收流动性的工具仍可能使用,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逐步加大。应当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充分考虑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上调及个别时期市场流动性偏紧的可能,确保自身流动性水平合理均衡。当然,凡事总是利弊相生的。资金面吃紧,贷款资源也就相对稀缺,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整体贷款议价能力。
其二是对经营方式的挑战。信贷规模少了,利差收入也就少了,应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零售业务,降低对利差收入的高度依赖,促进业务及盈利模式转型。另一方面,信贷规模少了,有限的信贷资源应当优先配置到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
这决不是我在这里喊口号。信贷规模少了,作为商业机构的银行要想提高财务收益,必须提高议价能力,以价补量。那么,在哪些领域银行的议价能力较强,贷款利率能上浮较多呢?大企业肯定是不行的,他们“不差钱”,只能是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
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不仅包括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也包括有扶有控,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控对“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因此,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既是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