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26日发布的报告《中国经济刺激计划对气候与能源的影响》指出,中国为刺激经济出台的四万亿投资长期来看对节能减排有积极贡献,中国的经济发展计划需要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
此份报告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完成,旨在“十二五”规划这一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出台之前,回顾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对能源与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为将来的投资方向提供重要参考。
2008年11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提振内需,国务院决定用4万亿人民币投资来刺激中国经济发展。其中中央政府新增投资1.18万亿,另有近3万亿的投资由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配套,投资重点在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汶川灾后重建、住房保障与新农村建设。总投资中2100亿元投向节能减排与生态工程建设。
报告指出,四万亿投资在刺激经济、恢复增长方面已经收到了良好效果,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这一举措在短期内需要消耗大量钢铁、有色金属以及水泥,增加了对高能耗产业的需求,推升了中国的能耗水平。研究发现,中国的高耗能工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几个月的短暂崩溃后,迅速恢复并走出“V”型反攻之势。2009年前8个月,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三项投资总额高达14152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因此中国耗能从2009年二季度快速增长,2009年6月开始,原煤产量、发电量超过去年最高水平。
报告同时指出,从长期看,经济刺激计划对节能减排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净减碳效果将从2014年起逐步显现。
报告称,四万亿投资的长期环境效益主要来自于对铁路和城市交通系统的投资。预计到2020年,交通行业的能耗将因此降低20%。其次是节能改造项目和核电站项目将从2010年起陆续发挥作用,而高耗能工业的高额投资不可持续,因而从2014年起四万亿投资对能耗影响将由负面变正面。
报告预计到2020年,四万亿投资将带来2.7亿吨左右的年减排能力,使得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由预计的96.3亿吨降低到93.60亿吨。与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相比,这一数字仍然有很大差距。
“事实表明,中国的宏观经济规划开始认真考虑碳排放问题,这方面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今后仍需加强。所有的投资政策都应将能源与资源保护及气候变化作为考虑因素。”WWF中国领跑世界革新项目负责人李琳博士说。
报告指出,中国在迈向低碳经济之路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报告建议中国增加节能投资,包括对高能耗项目执行严格的审批标准,取消对低能效技术的补贴。中国还应充分利用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潜力,实现能源结构的改变。
根据WWF在2010年11月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显示,碳足迹已经占中国生态足迹总量的54%,因此,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李琳博士补充道:“如果合理引导,经济干预将有助于向低碳发展的转型。下一个五年计划将为中国迈入实现低碳经济的坚实轨道提供一个重要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