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6月25日电(记者 段菁菁 方益波
张遥)北京时间24日晚,中国西湖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西湖进入“世遗时代”,随着更多游客慕名而至,如何承载骤增的客流压力,西湖会不会限客,成为关注的热点。
当世遗遭遇客流压力
提交世遗大会的《世界遗产大会关于西湖的决议草案及OUV声明》中指出:西湖景区虽生机勃勃但也脆弱不堪。它能容纳的游客的数量相对来说较为可观,但如若超过平衡点,游客的需求和其对景观的影响可能会对景观遗产的真实性、参观质量和景区吸引力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在遗产整体管理过程中,对游客的管理尤为重要。
西湖申遗前夕,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草案)》。《条例》中提到,为保护西湖环境,下一步将考虑控制景区游人数量和车辆。这意味着将西湖限客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早在2006年8月,《杭州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曾提出:“对西湖等重点旅游区,将组织专家编制旅游容量人均规模指标的测算手册,实施最佳容量与极限容量控制措施。”
也有人就此提出质疑,免费西湖的根本是“还湖于民”,限客是否与相悖?
免费,一直是杭州西湖景区的主打牌。2002年,西湖实施综合保护工程后,西湖风景区相继取消了60多个景点的门票,“免费西湖”也从此成为中国5A级旅游景区中“风景资源回归大众”的典范。
然而,正是由于国内免费景区的稀缺,每逢大小长假,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游客让整个西湖风景区不堪重负,最高曾创下一天游客量200万人次的纪录。
2009年,西湖最后一个收费公园太子湾公园在推倒围墙、拆掉樊篱后重新与游人见面。免费仅仅20天,号称“最美丽花园”的太子湾公园引得各地游客蜂拥而至,72万人次光顾面积仅为3个足球场大的地方,公园一半绿地受损被踩为黄泥地。开放了仅仅3周,又重新投入整修。
尽管近两年,杭州市采取了自驾车换乘、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但每逢节假日,西湖一带的交通就会陷入瘫痪。根据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西湖景区的年客流量已直逼每年3000万人次左右最佳客流容纳量,对景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如果西湖申遗成功,可以算一个阶段,那么另起一段,就要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范围内的流动人员、交通容量进行总量控制。”西湖申遗的规划人、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一语道破西湖限客的紧迫性。
“限客令”:世遗保护“万灵丹”?
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申遗”活动方兴未艾。随着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的发展,不少旅游景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但回顾世界遗产清单上的中国名录:600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墙因日渐增多的游客超出其可承受的范围,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接连三次坍塌;被视为“中华瑰宝”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因旅游人数倍增,加速了氧化速度;而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更是用数亿元资金换来的教训对那些处于“竭泽而渔”状态下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一个极为生动的警示。
“客流量过大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
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朱仁民说,目前,为了保护控制游客数量的办法被国内诸多世界遗产项目所采用,但限客方式各有不同。“如河南登封的东汉三阙,采取‘一刀切’的‘限客令’”,对普通游客关闭,只对专家学者和外国政要开放;西藏布达拉宫通过发布《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保护办法》,将‘限客令’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而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等世界遗产景区,则是通过实行先在网上订购门票等方式控制团队客流数量。”
西湖如何进行客流控制?杭州市政府法制办法规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草案)》中,对于“限客”的条文只是指导性规定,并且要在明年2月立法程序生效后,将具体方案授权西湖管理部门制定。
“目前,有关西湖‘限客’的前期调研已经随《条例》的推进同步展开,但何时限客尚无具体时间表。”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控制景区游客量只是出于西湖文化景观要素不受破坏的考虑,而西湖文化景观本身则有着复杂的含义,因此哪些保护对象需要限流、如何限流,未来还将与相关申遗专家一同讨论确定。”
“限客”,更需“分流”
尽管西湖的“限客令”正式出台尚需时日,但专家认为,西湖实施最佳容量与极限容量的控制措施,必须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来实施。
据悉,杭州市政府为西湖风景区起草了九项特别规划。其他特别规划也已准备就绪,如《杭州西湖南线景区总体规划》、《西湖西进控制详细规划》等。正在制订中的规划包括《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交通规划》。
据了解,在西湖的“十一五”规划中,相关专家已对西湖景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等景区范围内的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景区编制了旅游容量的最佳容量与极限容量,以保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与其他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同,西湖与杭州城市的关系更为紧密,西湖水域面积6.5万平方公里,由多个景点组合而成,面积广、容量大,而且很多都镶嵌在城市的中心。”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郑卫认为,西湖限客不能一刀切,更积极的措施应该是“分流”。
为了缓解西湖的客流压力,在杭州已经在实践中迈出了第一步。“杭州的景区半径是模糊的,是非常大的,几乎涵盖了大半杭州的主城区。”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李虹介绍,杭州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近两年积极开发西溪湿地、运河、湘湖等新景点,也是为了帮助西湖景区分流,丰富杭州旅游的内容。
此外,为保证游客的旅游环境以及出于对文物的保护,灵隐寺、六和塔等景区在超过极限容量时,也会采取暂时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在每个节假日和黄金周期间,提出让本地市民“上山下乡”,把西湖让给国内外游客的倡议,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文化景观的构成中,人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灵魂。”
朱仁民说,西湖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参与到民众的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文化景观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保护对象,也应该成为保护的依靠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