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找黑客买来信息就可克隆
没有密码的境外卡盗刷案频发
跨境盗刷信用卡,早已形成地下黑色产业链。
早在2011年7月,上海警方就破获了首起直接通过专营境外银行卡信息的网站购买磁条信息,实施诈骗的案件。
2011年3月,一名挥金如土的顾客引起了上海徐汇一家商户的注意,他拿着一摞卡,一张接一张地刷,直到刷出金额才罢休。警方调查中,该男子交代,其所持的均是境外伪卡,购自本地居民王先生那里。
警方顺藤摸瓜调查后发现,这背后更隐藏着一条组织体系十分完善的巨大犯罪“产业链”。信用卡数据来源地主要在欧洲,多数来自俄罗斯黑客,该国的“黑客产业”非常发达,黑客们经常在一些信用卡论坛上发布相关信息,寻找买家。信用卡被克隆后,就被卖至世界各地“盗刷”。据称,信用卡的信息从10美元到100美元不等。差价来自于国家、银行和卡等级的差异。比如,中国信用卡的信息每张不到10美元,而一张来自西方国家的信用卡则要80美元起,金卡100美元、白金卡120美元。也有出售信用卡白卡用于制作伪卡的“中间商”,还有流窜各大繁华商区使用伪卡消费的下游团伙。
这个由28人组成的庞大犯罪团伙属于中下线。团伙涉及全国七个省市,与境外数个国家和地区的犯罪分子有银行卡信息、境外空白卡的交易往来。他们以互联网为纽带,分工合作,形成了非法获取境外信用卡信息、境内分售卡信息、制售伪卡、消费套现的完整犯罪链条。
跨境盗刷信用卡一开始是刷卡购买奢侈品,再倒卖变现。后来,盗刷者不只去商店购物,因为那样需要很多人手,而且买到的东西还要有渠道变现。POS机出现后,许多盗刷信用卡违法犯罪分子会找POS机拥有者合作,比如一些小商铺。用卡在机器上刷完后,与POS机主分成。
警方表示,这些盗刷境外伪卡的案件中,其利益受损方均在境外,中国国内一些地方只是犯罪分子的作案平台。
此外,有分析认为,盗刷境外信用卡之所以泛滥,也与境外卡的特性有关,比如境外信用卡往往支付不需密码,只需要认签名就行。这也意味着,一旦信用卡遭到盗刷,信用卡卡主不需要承担责任,其损失由发卡银行承担,而银行往往购买了保险,将赔偿转嫁到了保险公司头上,这也导致一些客户的信用卡遭到盗刷后,卡主、发卡行和其他监管部门对此并不重视。不过对国内警方来说,如何鉴别信用卡的真伪就需要由银行人员来负责。
其实在国外,对银行卡“盗刷”的监管也是一个难题。众所周知,东南亚地区是信用卡“盗刷”的重灾区,尤以马来西亚、泰国为最。一些去过东南亚旅游的游客,甚至在回国后被银行建议换新卡。前几年,马来西亚因为盗刷太猖獗,曾经有一家银行因此倒闭。据报道,马来西亚当时很多银行员工把信用卡信息卖给“盗刷”者。由于法律规定“盗刷”产生的损失由银行全数负担,有一家银行就因为不堪赔付巨额“盗刷”损失而倒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