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市场中2000余只基金中共计166只管理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即达到市场惯称的“清盘”红线;而其中又有16只基金规模低于1000万元,更是名副其实的小微基金。
从166只“迷你”基金的具体情况来看,ETF基金、短期理财、货币基金等固定收益产品和QDII是规模较低的主要品种。而很明显的是,行业ETF、短期理财和QDII都曾被基金公司在某些阶段集中追捧,“应景”的阶段性创新或是行业出现大规模“迷你”基金的重要推手。
“迷你”基金由来已久,宁愿年年亏本也不愿掉面子清盘是基金公司历来选择的对应之举。
但时过境迁,一些公司开始尝试主动清盘。先是今年8月汇添富主动清盘旗下的一只规模为1.34亿元的28天理财基金,后是本月1日工银瑞信发布公告将就清盘旗下的安心增利召开持有人大会。
业内的几位基金经理表示,管理这么小规模的基金除了要“时不时地为帮忙资金保留流动性”,还由于要遵循法律法规和契约规定的各种投资范围、类别、持仓比例等规定,想要“自如”地管理这些“迷你”规模基金难度很大,反而不能在业绩上更胜一筹。
据了解,一只1亿元规模的基金最多可以为公司带来150万元的管理费,但是审计、信息披露和产品资金托管等相关费用却并不因基金规模而降低。
“随着基金产品由审批转为注册制,原本紧俏的基金壳资源不再难求,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会选择淘汰某些基金,清盘或将在未来成为常态化。”一位基金业人士如此预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