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
汽车不是手机 没那么容易颠覆
“2014年是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将是互联网汽车元年。”相信这个判断会得到不少人的认同。
互联网汽车有三个关键词:新能源、互联网、智能化。互联网汽车可以凭借先天优势解决传统燃油汽车面临的诸多问题,它们利用新能源驱动,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利用互联网和智能科技,可以智能实时导航、降低拥堵、方便泊车等,这些恰恰是汽车消费市场的核心需求。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企业造车,没有传统车企那么多包袱,它们可
以借鉴在手机领域的模式快速切入市场,比如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统汽车技术结合,采取此前让它们大获成功的委托代工和租赁模式,实现轻资产运作。同时,它们在营销方面的“互联网思维”也是传统车企无法比拟的。
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和汽车企业来说,制造互联网汽车,还有更宏大的目标。
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报告就认为,未来5年是中国企业利用汽车智能互联技术浪潮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期。
首先,中国汽车技术日渐成熟,有不错的工业基础。其次,加入互联网造车行业的都是其他领域的佼佼者,能带来新思维和新血液。第三,中国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并不落后于国外。最后,这种自由竞争可以充分激发出选手们的创造性,说不定就会诞生奇迹。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据此乐观地预计,2015年,即使中国出不了特斯拉,也离特斯拉更近了。
但也有不少重量级业内人士对此风潮泼冷水。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都不认为“互联网企业能很快颠覆汽车制造”,理由是两个产业有天壤之别。
最突出的一点是,汽车制造更多集中于硬件工艺,而IT企业目前的优势更多体现在软件上。但是,包括乐视在内的多数国内互联网企业并无制造工艺的经验。
另一方面,目前互联网企业希望借道电动化趋势,以规避其在内燃机技术方面的欠缺,但实际上,IT互联网企业在电动车电池、电机及电控等核心技术方面也无优势。
此外,目前电动车在国内的用车环境还不理想,比如消费者的接受度不高,地方政府在推新能源汽车方面力度不积极,石油价格暴跌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等。即使是特斯拉,2014年在华销售也可以用“走麦城”来形容,固然有营销策略水土不服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高估了用车环境。
汽车专栏作家王逸轩认为,造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较多的汽车人才。一款车从设计之初到上市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试验、试制过程。对于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IT互联网企业来说,与其自己另起炉灶,不如与其它车企合作来得实际。
马云曾说,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无疑,在全球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制造的互联技术升级势在必行。即便猪能拥有梦想飞上天,而一旦没有翅膀协助,猪或许也只得承担摔死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