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
高效低成本销售渠道有利降价
除了税收成本,有外资品牌中方销售负责人士还提出,其实尽快建立起高效率低成本销售渠道更有利于进口商品在国内降低价格——目前同样一件商品,在中国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成本通常都要高于欧美国家。“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的的确确是事实!”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尽管欧美国家的销售人员薪酬要远高于中国,但中国流通渠道的层层加码,以及进场费、扣点、返点等各种商业明规则、潜规则共同推高了商品的经营成本。甚至他指出,在中国无论是进入大商场销售还是自己租物业设立专卖店,方方面面需要打点的环节太多,由于对于进口商品销售,这种环节的开销就更大。这些成本也都要打到商品价格中去,最终是由消费者买单。
这位曾在多个国家做过销售的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相对而言,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规则比较简单透明,该交什么费用就是什么费用,不用再打出大量机动费用进行打点,使得整个商品的成本构成非常清晰,整个销售环节都相当高效。
观察
中国企业应按出口标准生产内销品
另外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如今很多中国消费者海外购物已经不单纯的需要价格便宜,而且很多明确写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也不亦乐乎地大包小包往回扛。因为他们认为,虽然都是中国制造,但出口商品的品质是高于内销产品的。这也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企业能不能对本土销售的产品也采取出口欧美的标准来生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业安认为,很多中国制造企业恰恰对本土市场采取了歧视政策。因为按过去三十余年的成长逻辑,本土企业主观上认为本土消费者更看重价格低廉,对品质可以将就。他们恰恰忽略了,随着家庭财富的积累,国人对消费品的品质需求会快于对价格的需求,对消费品质量诉求会越来越高。“要是国内企业能认真对待这些基本事实,按美标欧标的要求生产本土消费品,他们还会陷在目前的困境中吗?”他认为,真正按照高标准生产内销商品其实也是“中国制造”挽回国内消费者信心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