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电影营销
借主题曲营销,安玉刚早在2011年运作《将爱情进行到底》中就用过,陈奕迅和王菲的影响力让电影的关注度上了一个台阶。
近一两年,电影音乐营销成为了常规手段,特别是在吸引年轻观影人群上屡试不爽。
去年,电影《后会无期》在上映前一周,发布了由朴树演唱的《平凡之路》,当天即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超过350万人在优酷上观看了MV。歌曲发布后,带有“后会无期”关键词的话题,在新浪微博的阅读量超过了1.3亿。
几个月后,青春电影《匆匆那年》凭借王菲的同名歌曲,也引爆了社交媒体,最后推动这部4000万元成本的电影拿下近6亿票房,成为贺岁档的冠军。
百万元投入的一首主题曲,带动几亿票房的背后是社交网络的兴起。“2011年是新浪微博最火的时候,当年在微博上的营销案例都比较成功。”安玉刚说的另一个案例是《失恋33天》,当时这部影片没有靠任何明星和大咖,完全通过社交媒体制造话题,与目标消费者进行对话和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