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人却乐观地认为,哀叹实体书店消亡,臆测人文情怀由此失落的想法无异于杞人忧天,很多大学生虽然不再去书店翻书找书蹭空调,但选择了网络购书,既购纸质书籍又购电子书,选择面反而更广,阅读量更大。真是这样吗?上述那项调查同时表明,有77%的大学生习惯网上购书,这一数字似乎印证了那个乐观的说法,但网上所购相当一部分为“临时抱佛脚”式的教辅类书籍,学术类书籍少得可怜。除去大学生购买能力相对较弱这一因素,更主要的因素是网购这一方式无法让人捧书翻阅、静心选择,一如在餮饕声四起的饭店酒肆,你往往集中不了最起码的注意力。
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一方面是为读者提供书籍贩卖场所,更多的方面在于它能给人带来坐拥书城的乐趣、静处的幸福,以及灵魂与思想在字里行间的碰撞。当书籍的深阅读被手机的浅浏览所替代,人文氛围的急遽消退必将使人们愈显功利、浮躁。“不管怎么说,大学校园没了实体书店,对校园文化建设绝对不利,更不用说引导大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了。”一名不打算退租店面,不准备改办餐馆,而是把书店改为集休闲学术于一体、经常组织沙龙活动的读书社的店主说。
我们不能拒斥阅读方式的改变,更不能否认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社会嬗变,但我们仍需在浩荡的时代大潮中保留一块感悟人文、深邃理解生命价值的净心之地。在这场校园书店与餐馆的战争中,真正的输者不单是那些书店店主,他们曾经的坚守已让我们肃然起敬,那些在消费和流行文化中随波逐流的人们,那种总是急功近利且又茫然无措,不能突围求变的行业,才是永远的输者。
那些在消费和流行文化中随波逐流的人们,那种总是急功近利且又茫然无措,不能突围求变的行业,才是永远的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