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维持利率水平不变,中国央行前日下调了各期限中期借贷便利(MLF)询价利率。两件看似孤立的事件或许透露出国内货币政策调整信号。
有市场人士称,鉴于外围环境宽松,理论上的合理降息时点或已出现。
“央行本月初的降准已经说明央行对汇率的担忧已经式微,而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变弱,的确给国内货币政策操作带来更大空间。”汇丰环球研究大中华区经济学家王然昨日表示。
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MLF利率普降并非意味着降息将至,美联储不加息也只是“暂时”,人民币中长期贬值压力仍然存在,未来央行仍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持稳健而宽松的货币政策。
引导中长期利率回落
3月16日,央行就MLF操作向部分银行询量,并下调了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各期限利率25个基点。这是2016年以来央行第三次下调MLF利率,且MLF降息的期限范围不断扩大。
今年1月份,央行下调了6个月期限MLF利率;2月份下调了6个月和1年期限MLF利率,而本次则是全线下调。“与年初相比,6个月MLF利率累计下调65基点至2.6%,1年期累计下调50个基点至2.75%,3月期累计下调25个基点至2.5%,连续引导中期利率回落,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变相释放结构性宽松和积极降息信号。”国泰君安首席固收分析师徐寒飞称。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石磊称,央行已经通过下调MLF利率表达政策倾向,即通过微调引导中长期利率下行,稳定短期资金利率。
石磊还表示,MLF利率与短期资金利率不一样,一般是1个月以上的中长期利率,商业银行一般将这一利率当作类信贷业务资金成本,所以央行调降MLF利率的意图在于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并期冀商业银行能以更低的资金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短期内不具备降息条件
梳理近期世界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最新动向,首先是欧洲央行大放水,美联储昨日议息会议亦宣布维持现有利率水平不变,中国央行则下调了各期限MLF利率。有市场人士表示,在外围环境宽松条件下,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有所减弱,理论上而言,此时国内或存在降息时点。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研究人员称,短期之内很难全面降息,但央行将继续倾向于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王然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其实央行有一整套工具,不只是降息降准以及MLF操作、七天回购利率等,从政策工具的操作性来讲空间都很大。3月初降准,其实是央行显示了一个信号,对于汇率已经没有那么担心,的确给接下来的货币宽松带来了更大的可能。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目前还不具备降息的合理时点和空间,首先,降息本质上还是要跟着通胀走,不能进行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相背离的操作;其次,短期汇率压力确有放松,但不意味着美联储加息政策将取消,如果国内此时采取全面降息,将导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再次酝酿。
石磊亦认为,短期之内很难全面降息,在经历去年物价水平下行之后,今年物价水平呈现走平或者小幅回升的趋势,另外前两个月货币信贷放量,实体经济层面亦企稳,所以整体来说,短期之内很难全面降息。
渣打银行(中国)资深中国经济学家颜色则称,今年不会降息,即使外围压力变小,也不会降息,但预计年内有可能降准3次~4次。
颜色表示,首先,虽然外围相对宽松,整个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略有恢复,但总体还是偏悲观,人民币中长期依旧存在贬值压力,并非高枕无忧;其次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全面降息对汇率是有直接冲击的,“稳增长”基调下,汇率不能出现太大波动;其三,目前基准利率的重要性减弱,调降基准利率的指向性太明显,完全可以通过MLF利率下调等手段引导中长期利率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