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位于安徽省阜阳市的国能临泉生物发电厂门口,一辆辆满载小麦秸秆的卡车排成一列,等着过磅卸车。
堆料场上的秸秆经由传输带送至锅炉发电。“趁着小麦收割时节,多储备点原料。最近每天要进120多车秸秆,日均发电量最高可接近140万千瓦时。”国能临泉生物发电厂相关负责人说。
“吃”进秸秆,“吐”出绿电,是生物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农林废弃物、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废弃油脂……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能源化利用潜力大。根据《规划》,我国将在“十四五”时期积极开发生物能源、构建生物质能生产和消费体系。“生物质能是唯一可转化成多种能源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多样,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供热、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液体燃料等。”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说。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保障能源安全。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国投生物年产3万吨纤维素乙醇示范项目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和工艺优化,向全面投产发起冲刺。“纤维素乙醇的原料是秸秆等,不必担心‘与人争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国君算了一笔账:我国每年秸秆产量约8亿多吨,其中至少1亿吨未被有效利用,这1亿吨秸秆,能够生产2000万吨纤维素乙醇,相当于使用约1亿吨原油提炼出的汽油。如果能够实现转化,能源安全就会更有保障。
——推进减污降碳。岳国君介绍,使用2000万吨纤维素乙醇,可以减排近7000万吨二氧化碳。不仅如此,使用生物燃料还能减少机动车尾气中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物质的排放。在支持循环农业、促进生态环保等方面,生物质能也可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生物天然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肥能够有效缓解土壤板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