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日前表示,在发布对华为和中兴的评估报告后,又收到了更多的投诉,因此启动了针对这两家中国电信设备商的第二轮调查。
所谓的投诉很可能是华为和中兴在美最大竞争对手思科联合相关公司在幕后推动的。美国国会中有73位议员在华为的美国最直接竞争对手思科公司中拥有投资。10年前思科就曾起诉华为,当前这个事件是它的延续。
10年前思科以知识产权来发动了第一场战争,反而助力了华为的开放化和国际化。思科没有以产品的开放性来公平竞争,而是以政治手段来达成它的目的。
企业需要政府,政客玩弄政治。思科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我们可以从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窥探一二。《华盛顿邮报》在题为 “华为的美国竞争对手参与推动对其审查”的报道中称,一位熟悉思科销售战略的匿名人士透露,2011年9月思科曾在业界广泛散发7页文件名为“华为和国家安全”。文中称,“对华为的恐惧正在全球散播,华为难以脱离其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政府的关系,尽管其公开否认”,并鼓动美国企业不要和华为合作。
我们来看一下这十年间,华为和思科力量对比的变化。
2000年,思科年销售额高达180亿美元,雇员31000人,市值达到4440亿美元。而到2010年思科收入432.18亿美元,10年只是增长了一倍多。员工71825人,也是增长一倍多。而2011年底,思科的市值已经跌破1000亿美元,不到高峰期的1/5。
2000年,华为的销售收入不过220亿元人民币,海外销售额只有1亿美元。而2010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增长了7倍,高达1852亿人民币(280.6亿美元)。共拥有来自15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1万名员工,10年增长10倍以上。
目前,华为员工数已经超越思科,收入超越也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最近三五年堪称是产业力量的转折点,是华为和思科全球王者之争的关键时刻。
华为现有14.6万名员工,遍及全球155个国家,其中产品与解决方案领域员工数占比52%,其次为服务领域,占比19%,销售占11%。华为每年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用于预研、标准及专利工作。截至2011年底,华为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达47322件,授权23522件,其中国外专利10978件,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授权专利5415件,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10650件。
为什么思科这么害怕华为?思科怎样维持其高额利润是这一问题的关键。中国很多公司还是国内业务为主,但是在华为和思科之间,我们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思科在美国市场收入占60%,华为在中国市场收入只有30%,而在国外的收入是70%。经过10年前的一战,使得华为更加全球化。对思科来说,如果它在美国的垄断地位被摧毁的话,那就是致命的打击。
创新至上、全球开放、公平竞争、平等互惠,这些价值观是美国企业家精神、硅谷精神也是互联网精神的最核心内涵。这次华为中兴事件最大的启示就是美国和思科价值观的失守。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以更开放、更创新、更公平的精神状态去迎接这场洗礼。
华为中兴事件也是美国真正衰落的标志性事件。当美国在自己最强大、最具全球性竞争优势的高科技领域,也不得不依靠冷战思维的政治手段来硬生生保护自己、打击竞争,正说明了美国的衰落趋势已经进入最深层次。
当年以知识产权名义起诉华为,起码还是端得上台面的市场行为,今天的苹果和微软等也还在屡试不爽。但是,作为硅谷最重要的公司之一,今天的思科需要借助政治维护自己在美国市场的优势地位,标志着已经开始丧失硅谷精神和互联网精神。这种行为得到的是短暂的利益,失去的将是长久的未来。
以美国政客思维来看,华为机器每天发送“信物”而有安全嫌疑,那么,中国数亿台使用Windows和英特尔CPU的电脑,数亿台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以及苹果iPhone、思科路由器等等,这些几乎覆盖全产业链整个生态的美国产品每天都在向美国总部海量发送“信物”和各类信息,这将是何等的危害?
以美国标准衡量,那么思科、微软、苹果、谷歌、英特尔等这些占领中国市场的美国高科技公司,是不是也应该被限制?
这次事件必将把中国信息安全问题和市场竞争问题大大激化,除了思科之外,也很可能将微软、苹果、谷歌、英特尔等一起绑架上了市场问题不断政治化的战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