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格力集团和中国石化不约而同地推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基于两家公司在地方国企和中央企业中颇具代表性,此举意味着发轫于去年年末的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正在持续深入,并有可能成为全国“两会”前后股市上的一道“主菜”。
根据上市公司格力电器和中国石化公告,前者的控股股东格力集团将剥离格力地产,并公开转让集团不超过49%的股权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后者表示将在油品销售业务板块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社会和民营资本持股比例上限为30%。
在此消息的带动下,股市大盘反响热烈,尤其是两家公司所属的石油行业和广东板块掀起涨停潮。中国石化A股在公告次日开盘后不久便封于涨停,是该股近五年来的首次涨停。
客观地说,A股上市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举动并不鲜见,为何格力集团和中国石化的方案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原因在于两家公司都是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财务上并不差钱,引进战投的改革意义大于融资意义。
具体而言,这种国资与民资的混合能带来“1+1>2”的效应:首先,新引进的投资者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强力“外援”。穆迪副总裁、高级分析师鲁振懿认为,中国石化的改革方案预计可吸引最多800亿元左右的社会和民营资本,是该业务板块2012年资本支出270亿元的3倍左右,将给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增长带来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混合所有制的深入推进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建设。不同所有制的资本混合后,社会和民营资本必然会在董事会派驻自己的代表,从而促使董事会的职权落到实处、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增强。近年来表现抢眼的格力电器,正是受益于这个因素。
如果说“混合所有制”侧重于激发企业活力的话,那么,国资监管以“管资本为主”将释放整个国资体系的潜力,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从以前的“管企业”到现在的“管资本”,行政干预将大大收缩,在诸如企业高管人员的任命、重大投资决策的拍板等方面,市场将享有更多的话语权。
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或许是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有利时机。巴克莱资本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常健指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是从优质公司和优质资产开始的,这种方式有望得到推广。比如在中石化之后,传统垄断行业预计有一系列的变化。在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市政服务、金融和电信等方面,将有实质性进展。
地方国资国企层面,改革力度可能会更大。因为地方政府面临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债务一再延期和减少产能过剩等多种挑战,会积极寻找机会对国资国企进行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