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去年开始,国内外金融机构都在替中国政府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政府欠钱不还怎么办?这也迫使审计署急急忙忙到各地摸底,最终给出了17.9万亿这个数字,差不多占到GDP的33.2%。
看上去还在可控范围内,但如果告诉你,这些债务在6年时间里增长了2倍多,会不会有种不好的感觉?事实就是这样的,2007年末地方债务还不足5万亿元。
去年,远在大洋彼岸的底特律政府宣布破产,让不少人意识到政府也有资不抵债的时候。2010年甘肃成为国内首个负债率超过100%的省份,当时甘肃省政府负债超过千亿,每年至少要付给银行30亿的利息。
为了解决地方债务问题,本周广东率先开始尝试“自发自还”,这算财政部为各省开的一剂“开源”药方。以后这些省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发债借钱,由市场给予定价。如果市场觉得这个省前途渺茫,就会索要更高利息甚至拒绝借钱。
在放开自主发债的同时,审计署正紧锣密鼓地清查地方政府把钱用到了什么地方。审计署在最新报告中指出,自2013年6月底以来,4个市本级违规由政府担保或不合规抵押融资157亿元,违反合同约定将108.62亿元债务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或其他项目建设等。
回到2010年的甘肃,当时甘肃每年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种补贴高达数千亿元,而且逐年增加,但这些钱大部分被消耗在了政绩工程,政府冗员以及低效的国有企业身上。据后来央视报道,不到10年时间,甘肃省政府在公路建设方面负债444亿元。在2011年,投资80亿元的甘肃天定高速公路运行不到3个月就寿终正寝,开始“大修”。
在财政部试行“自发自还”政策前,很多财政专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忧,理由是现有预算法无法担负起公共财政守夜人的职责,政府拿了钱之后没有足够的约束和考核,只会进一步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
预算法效果差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年底突击花钱,每逢年关,各级政府都不得不为了如何将钱花出去而绞尽脑汁。年初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公共财政有近2.5万亿元资金可供花费,而这些钱原本在预算里都是有“合理”用途的。
事实上,现行《预算法》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动,而且每次修改都会遇到来自各部门极大的阻力。
如果无法保证地方政府将每笔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同时又允许它们借债,仅靠审计等事后监管,地方举债和支出进一步失衡是大概率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