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新常态”下的主旋律,各家银行必须切实改变传统的重规模轻效率、重速度轻质量、重业务轻管理的外延粗放型经营方式,主动开展战略转型的实践探索,努力构建起内涵式的智慧发展模式。商业银行只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勾勒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好愿景。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中国银行业空前的辉煌。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优化和改革创新驱动的“新常态”的出现,随着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结构持续变化、金融总量显著下降、金融机构更为多元等金融运行“新常态”的到来,商业银行将逐渐告别“追随发展、规模扩张、同质竞争”的“旧常态”,步入“经营分化、内涵增长、打造特色”的“新常态”。以此为背景,商业银行的转型大幕徐徐展开。
中国商业银行从“旧常态”步入“新常态”
以股改上市为新起点,过去十年中国商业银行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主要包括: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19%;利润总额成倍增加,与2003年相比增加了近53倍;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个位数提升到15.1%;资产质量实现飞跃,从“技术破产”到国际上卓越的低不良率。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银行业过去十年更多依赖的是外延扩张和粗放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张产生或者掩盖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经济金融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一是规模冲动,主打价格战。纵观西方商业银行,既有像汇丰银行、花旗银行这样综合化、国际化能力较强的全能型“大块头”,也有像富国银行、纽约梅隆银行等在社区银行、资产托管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银行。反观中国商业银行,无论规模大小,都具有很强的“做大做全”倾向,各家银行的竞争主要是靠价格战与规模战。
二是产品和业务同质化。在外部约束增强、市场主体扩容和客户需求多元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产品和业务同质性普遍。例如,“小微金融”作为曾经的蓝海,已经开始变为红海。又如,近期各家银行纷纷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端服务,这一领域也迅速泛红。
三是行业整体缺乏主动创新意识。过去十年在利率双轨制环境下,利差可观,相比创新而言,规模扩张是更加有效的盈利途径,因而行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
四是整体风险管理能力仍相对薄弱。过去十年,商业银行形成了“重抵押、重担保、重信用背书”的风险偏好、风险文化及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主动经营风险、灵活授信方面的创新,随着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阶段,由于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产生的风险隐患开始逐渐暴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