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监管层刮起了一阵“监管风暴”,“影子银行”成为焦点话题。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民间借贷危机事件频发,“影子银行”的风险开始暴露并引起关注,对于影子银行的风险评估,监管层认为其在可控的范围内。这次监管层频频“亮剑”,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是否会脱去“影子”外衣,逐步走向规范化、透明化及阳光化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一直以来,影子银行都游离于监管之外,在灰色地带默默生长。中国经济网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对"影子银行"做了一个梳理。本期话题主要介绍"影子银行",触摸这个看不见的"影子"。
“影子银行”是舶来品。在美国,“影子银行”是指将银行贷款证券化,再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或进行信贷无限扩张的一种融资方式。和许多舶来品一样,“影子银行”来到中国也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
银行的影子or影子银行
2013年上半年,监管层对“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越来越重视,然而学界对“影子银行”还是“银行的影子”的定义和概念还存在分歧。
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式的“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介于严格监管的金融信贷体系与非法集资之间的全部投融资业务的总和,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到合法民间借贷无所不包,如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民间借贷、典当行等。可见“影子银行”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放高利贷”,其规模涵盖了多重金融市场主体。
“影子银行”规模到底有多大?中国经济网记者查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2013年10月8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报告称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