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较少,“影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银行从事的表外业务,如银信合作、委托贷款、理财产品、信托理财、金融租赁等;二是非银行民间金融活动,如私募基金、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等。
资源配置或存失衡 “供需矛盾”提供土壤
凡事皆有姻缘,“影子银行”的产生也不是一个偶然。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国家严格的金融控制导致正规金融?尤其是传统银行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于是,非正规金融——“影子银行”填补金融“市场空白”。
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银行开始减少信贷投放。依然旺盛的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房地产、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大量资金。尤其是房地产业,加大了对资金的争夺力度,推高了本已上涨的利率,进一步加大了民企、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这些处于弱势的企业只好求助于非正规金融——“影子银行”,一方是众多需求者极度饥渴,一方面是中国信贷紧缩不撒手,“影子银行”的产生似乎水到渠成。
中国管制利率的政策是刺激“影子银行”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企业储蓄不断提高,但企业家和富裕个体在正规金融市场上选择有限,只有银行存单、股市、债券、保险灯收益有限的金融资产可以选择。通货膨胀导致银行实际存款利率为负,选择银行存单等于是补贴银行。加上股市又不断下跌,风险很高,于是把资金投入非正规金融——影子银行体系,获取更高地收益。
近几年,像第三方理财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为“影子银行”的成长提供可能,一些与银行有相似业务、关联业务的金融机构逐步成长壮大,逐步具备提供资金供给的能力,成为影子银行体系。
中国影子银行实质上是在利率双轨制和信贷资源稀缺性背景下,承担了连接货币市场与存贷市场功能的中介运作体系,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变相替代或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是一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相对原始的信用扩张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