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隐性收入”想要避税会很难
money.hangzhou.com.cn  2015年01月13日 09:14:40 星期二  来源:每日商报

    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将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对现行的税收征管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今后每个公民可能会拥有一个类似身份证号,与其相伴终身的“纳税识别号”,个人的收入、消费、参保、交税情况,都将纳入到税务部门的直接监管之中。

    【核心】 每位公民 拥有一个固定纳税号

    税收征管法这次修订,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建立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自然人将和企业法人一样,拥有一个固定的纳税人识别号。

    所谓纳税人识别号,是税务部门按照国家标准为企业、公民等纳税人编制的唯一且终身不变的确认其身份的数字代码标识。通过这个纳税人识别号,将构建面向自然人的税收管理服务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税务系的刘教授认为,建立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用纳税人识别号串联自然人方方面面的信息,就意味着所有公民,将来都会直接和税务部门“打交道”。

    这正是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税制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也是为未来房地产税法制定、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打下监管基础。

    “实际上,在很多国家都实施纳税人识别号制度,一个相伴终身的纳税人识别号,包含了公民的身份识别、纳税、参保等几乎所有的个人信息,在办理个人相关事务时,都只用到这一个识别号,而不是像我们国家目前有身份证号、社保卡号等多种识别号。”刘教授说。

    【影响一】

    购房购车可能都要提供纳税人识别号

    可从收入、支出等多方面监管高收入人群

    《征求意见稿》规定,“单次给付现金达到5万元以上的,应当于5日内向税务机关提供给付的数额以及收入方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此外,意见稿中还列举了纳税人签订合同、协议,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动产登记,以及办理其他涉税事项时都将使用纳税人识别号。

    这两条规定,意味着今后公民在进行购房、购车等大宗购物时,都需要提供纳税人识别号。

    浙财大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税务系刘教授说,税务部门就是要通过纳税人识别号覆盖到每个纳税人,实施信息管税,监控税源,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税源。

    他说,现行的税收征管法有一些不严密之处。比如个人所得税,对于在单位上班的工薪阶层而言,收入比较单一,而且基本通过单位代扣的方式来征收,比较容易监管;而对于一些个体老板、自由职业者来说,税务部门很难掌握他们的收入情况,因此对这部门人群依法征税有难度,从而造成征税的不公平现象。

    而纳税人识别制度建立之后,在配合上将于年内实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这部分人群购房、购车、购买奢侈品、投资理财等大宗开支行为都将与纳税人识别号挂钩,从而实现从单纯的收入方面监管,转变为收入和消费、支出等全方位共同监管。

作者:记者 汪琦    责任编辑:李旻煜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关键字:  
 
-苹果6plus更换外屏成功率仅20% ?
-“纳税人识别号”推出 今后购房购车都有可能被监管
-A股暴涨之后港股渐成洼地 港股通额度持续回升
-揭秘开曼群岛!大佬都把公司开在这里
-电商大佬发力海淘市场 跟国内网购一样
-年末盼“脱单”,这些地方“约”吗
-四类产品将率先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
-油价跌了税额涨了 油价迎来十二跌
-李嘉诚开启长和系世纪大重组 强调并非撤资离港
-下调2015年GDP目标 预计增7.4%左右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4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